精彩推荐:下载手机客户端
      论坛导航   平昌论坛   【读首诗再入睡】一个青年曾经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返回列表
    查看: 19719|回复: 6
    收起左侧

    [话题] 【读首诗再入睡】一个青年曾经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5 17: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71215175129.jpg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作者 / 余光中
    1967.2.4于卡拉马如

    昨天,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了。看看朋友圈里刷屏的规格,我们就知道这位诗人的影响力了。

    这首《当我死时》并不难理解。将“祖国”和“母亲”作比如今已显烂俗,“最母亲”的说法则稍存新意。大陆被暗喻为“被子”,长江和黄河则是两管永不停歇的音乐。作者动用了全身的感官,他想看,“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他想吃,想用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他把所有地理上的东西都转化成了生理上的对象,他用上全身去“体验”,但这只能勉强“代替回乡”。

    如果只结合诗人早年的个人经历来看,这首诗似乎很浅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1967年,身处美国密歇根州的作者不会不知道,对岸那片土地上发生着什么。如果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仅仅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地理思念,那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钱穆先生一位弟子的话曾经点醒了我。他说,大部分大陆人都不会把“我是中国人”当成一个问题,但很多台湾人却会,并会常为此而感到焦虑。我想,余光中的乡愁应该与此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事实上那是一种附着于地理概念上的文化乡愁,是一种关乎身份认同的乡愁。

    在另一首《春天,遂想起》里,他给江南加了很多描述:唐诗里的江南、有那么多表妹的江南、多寺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假如说他所遭遇的那些历史动荡早已时过境迁,那么这种文化上的乡愁则一点也不显得过时。因为在强势的西方文明和资本市场的冲击下,如何接引传统不仅是对岸的焦虑,同时也是这岸的焦虑。

    这在被如今许多年轻写作者推崇的诗人朱朱那里,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再记湖心亭——致张岱》里有这么几句:“在湖心亭的飞檐下/我生起炉火就像筑一个临时的巢,/这萦回中上升、漾散酒香的烟/是另一条回乡的路。”两个分处两岸、相隔数代的诗人,同样地在诗歌中表达了“回乡”的渴望。

    余光中讲:面对海洋就是面对世界。

    可海洋多大啊,而且永远是漂浮不定的感觉。在岛上时,看着比例尺下缩小的地图,我总觉得再走一会儿就没法继续往前了。回到大陆躺在卧铺车厢里的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很安心、很稳。我想,那是一种维系于山河大地之上的东西所带给我的。

    在一些悼念的文章里,有学者评价道,余光中先生并不是一个“通俗诗人”,他对诗歌和诗意的创造力是很惊人的。这一切,都需要读者们自己去阅读、去评判。“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诗人余光中心里大概也这么想吧。

    2017/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17: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那一份“乡愁”永不曾褪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7: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王朝更迭,而诗却长存。中国人就是靠着这个,把礼乐,把民族,延续了下来。因为诗里面,有我们的家,比房子还好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17: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诗人路过,不管暖风拂花开,还是枯枝待雪落,顾自自顾,人言纷扰我言孤影,各路走各腿,各人管各嘴。诗人说话,声音小得像麻雀踩鹅绒,细细碎碎却真真切切,大得又像雷雨击响鼓,轰轰隆隆却分分明明。管我说的是玉皇大帝还是卑田院乞,各自混命,各自清浊。——记一个平常得不平常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17: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乡愁终究变成了矮矮的坟墓,
    先生此去乘风,再相逢,了无乡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18:44:29 该用户使用手机APP登陆平昌零距离论坛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
    余光中,很敬佩的以为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18:44:37 该用户使用手机APP登陆平昌零距离论坛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
    听闻余生 发表于 2017-12-15 18:44
    余光中,很敬佩的以为诗人

    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144 | 帖子:3万

    精彩推荐:下载手机客户端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27-62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