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认为,“橙色书包”的初衷非常好,但它的出发点是保护听障儿童的出行安全,就给这部分儿童贴上了“听力障碍”的标签。
只要看到背“橙色书包”,人们就知道这孩子有听力问题,导致他们被特殊看待,带来心理负担,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由于幼龄儿童对声音和方位的辨别能力不够完善,在马路上,难道不是所有儿童都该被关爱礼让吗?
02
提高听障儿童受侵害几率
一些观点认为,“被标签化”后,甚至会提高听障儿童受到侵害的几率。
作为扎根于农村基层的公益人士,中江县爱加一公益社团理事长吕歆妍认为,“橙色书包”的活动在一些大城市或许比较管用,但在农村,这样扩大听障儿童的身份辨识,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缺陷,让违法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将加大这部分儿童受到侵犯、拐卖等伤害的可能。
03
使孩子们在被可怜中成长
北京语聆听障儿童家长服务中心主任洪浩猛更是实名在微博上斥责“橙色书包”为“2017年最不贴人气、最愚蠢的创意”。
他表示,改变社会对听障孩子“弱”的观念,让孩子脱离特殊,是听障儿童家长一直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给孩子公平公正的社会地位。但这样“愚蠢的公益活动”能摧毁他们多年的努力,使孩子们在被照顾、被可怜中成长。
04
家长不希望孩子缺陷暴露
吴玉芹是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同时她还有一个失聪的儿子。
接触残疾儿童超过20年,她认为“橙色书包”引发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值得肯定,但“标签化”的问题不可避免。“学校和家长会教孩子们基本的交通规则,他们懂‘走斑马线、红灯行、绿灯停’,其实并不需要司机特意让行。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大众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过度关怀。”吴玉芹说,她的儿子曾拒绝佩戴显眼的耳背式助听器,希望换个小的、不易被发现的设备,“这说明他内心希望隐藏自己听障的问题。”
该观点也得到了网友的赞同,一名网友表示,自己也是听障儿童的家长,目标是让孩子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归主流社会,而非感到自己是“弱者”,需要特殊化,甚至被打着听障的标记走在马路上。
发起者回应
认识到不同
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帮助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在该活动发起前,内部曾考虑过可能带来的“标签化”问题,但正因为考虑到听障儿童的特殊性,“想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进而才能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们。”
“标签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大家认识到不同,反而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帮助,才能达到共同的幸福。如果觉得没有问题,为什么还会有特殊教育学校呢?城市里有盲道、残疾人扶梯,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包括拐杖。所以歧视永远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源于人心。”
该人员认为,对于听障儿童的家长来说,听力损失的孩子过马路时处于更危险的状态,没有比生命安全更重要的,相信人们会做出选择。而对于人们希望残疾儿童“去特殊性,回归普通自然”的呼吁,该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们全社会倡导的愿望,也是我们积极探索尝试的。不能因为说盲人、孕妇跟我们一样,就不为他们设置盲道或者让座。”
专家建议
无差别对待才是真正的关爱
对于“橙色书包”引发的争议,多名儿童权益保护专家认为,对儿童无差别的对待,才是真正的关爱。
傅艳认为,“儿童友好”的观念不应只存于残疾儿童群体,听障儿童不该被区别对待。“幼龄儿童对声音和方位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在马路上,所有的儿童都该被关爱礼让。另外,残障儿童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意识,这样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活动还应倾听残障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过马路时怕什么,如何让世界对他们更友好,才能不损害儿童应有的权益。”
吴玉芹则表示,特殊儿童非常渴望被当做正常人对待,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多种渠道让大众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性,从而理解他们的情绪,掌握与之相处的方式,给予残疾儿童群体极大的配合和包容才是关爱。
关于“橙色书包”,你怎么看?
她真正为听障儿童带来了安全,
还是因为“被标签”,所以更不安全,
甚至影响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