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三十年前在 平昌,结婚不叫结婚,男方叫接媳妇,女方叫做打发女子。
那时结婚的日子不是一天,而是两天,第一天男方的人动身前往女方家,第二天才叫正酒。
嫁的女子也不像现在喜笑颜开,而是在蚊帐下面以泪洗面,那叫哭嫁,真的很伤心。
那时没有浩浩荡荡的车队,却有二三十个人的队伍,在媒人的带领下,吹起锁呐打起锣鼓,带着竹杆木棒去女方家娶亲抬嫁妆
那时女方的高辈子除了吃喜酒正常挂礼外,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出嫁女子红包,叫添箱
当时农村交通不便,新娘要和接亲队伍一起爬山涉水,步行到男家,有时路上遇到两个接亲队伍向一条路上汇合时,双方走在前面的壮汉都会拼命向前,抢先走上汇合的小道,以争个彩头、讨个吉利
三十年前,嫁妆都是箱子和柜子,铺盖四箱四柜等,有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的都是万元户了
女子到达男方后,一般都会在男人的陪同下第二天返回娘家小住,叫做 门,以示不舍父母之意及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那时的酒席都是请当地的厨师杀猪宰鸡办的,是地道的平昌味道
那时送的礼品礼金则大多是两斤粉条、两把挂面、三十斤大米或者是一元两元钱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无论婚礼多么热闹,却总没有那时的婚礼那么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