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下载手机客户端
      论坛导航   平昌论坛   我与《老山报》的生死情结
    返回列表
    查看: 22958|回复: 4
    收起左侧

    [话题] 我与《老山报》的生死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5 11: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老山,曾经是中越边境云南麻栗坡县一座少为人知的普通的山。








           1984年4月28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边防部队在隆隆的炮火声中,一举从越军手中夺回老山,使她回到祖国的怀抱。并在那里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作战,老山成为对越作战的战场。在八十年代,老山对于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山报》,最初是35550部队的部队小报,后与云南省军区对越作战前指合办。《老山报》随老山的名声,走进35550部队的阵地,走进云南省军区前指的部队,走进老山战场的官兵,走进驻地群众的家门,走进敬仰英雄的学校和学生,走进关注战火的后方…






       
          《老山报》于1987年5月1日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当时的部队政治处主任刘志和,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我们需要一个“第二阵地”》的文章。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一一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业绩;在那战斗的间隙,战士们多么希望有自己的文化阵地。这个小报的创办,是部队长期作战和全面建设需要的产物,我部地处老山地区,驻守边防,点多线长,高度分散,敌情复杂,任务繁重,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单调。因而,在作战、执勤、训练、工作、生活等方面就有着许多自己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战员们渴望有一个小报作为我们的“第二阵地”,借以反映和丰富我们的生活,于是诞生了《老山报》。







           第一期报纸为八开两版,铅字印刷,最初定的是半月出报。为了报纸的面世,部队长李世忠,政委何志海几次作出指示,政治处主任刘志和多次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那时,我还是“边防钢七连”排长,还没有正式调入政治机关。研究工作,我是只出耳朵,不用嘴巴。







            报名由刘志和主任亲自题写,总编辑由宣传股长魏立功负责,编辑由教育干事何逢金、文化干事郭思银两位同志兼任。第一期怎么编,发些什么内容,都由编前会确定,重头稿件由资深新闻干事郑继国、报道员刘政修等釆写。所以,我当时那个水平,给我以特约记者的名义发表稿件只能是丰富版面内容,活跃版面形式。放在报脚的《关怀送前线,前线佳音传》小稿,写的是成都军区昆明文化站送文化器材到阵地的事,只有火柴盒那么大。







           《老山报》创刊后,逐渐设立了“战地消息”、“老山颂”、“战地文艺”等栏目,很受前线干部战士欢迎和喜爱。我也经常为《老山报》写稿,并得到釆用。块头也从“火柴盒”变成了“豆腐块”,从补缺活版到进入主要位置。如1987年6月16日第三期头条发的我写的《成都军区政治部杨副主任说“育才要拓宽路子,共建要狠抓落实”》。1987年7月1日第五期头条发的我写的《四连农副业生产俱乐部建设成绩显著一一我部召开现场会推广四连经验》。我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老干事的带携下,不仅在《老山报》崭露头角,而且还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可见名字。






       
           到了1987年6月,我被正式调到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1986年9月,部队把我送到云南省军区新闻中心培训的基础上,1987年10月又把我送到云南省记协进行短期培训,并到云南日报和成都军区《战旗报》社进行见习,使我对新闻业务初步了解,基本上能够应对部队的日常报道工作。







            到了1988年9月,《老山报》在经历了何逢金、郭思银、郑继国等老干事具体负责编辑之后,把接力棒交到我的手上,并且要求从这一期开始把一期两个版变为四个版。



           平时写点豆腐块还可以,但要具体负责《老山报》的编辑,着实让我紧张。新闻稿件从何来,图片哪里有,诗歌散文怎么编,版面怎么画?还要出四个版面的内容。我上学的最高学府是昆明陆军学院,我培训和见识过的最高级别的新闻单位和报社也只有云南省军区、云南省记协、《云南日报》和《战旗报》社,我茶饭难进,宿夜难眠,但也得赶鸭子上架。





           经过不懈努力,1988年10月,我和报道员王宝成首编的这期《老山报》终于与大家见面。重头稿件及评论文章都由我写。其中我个人及与王宝成合写七篇稿件,为了减少自己的名字出现,包括头条稿件还用了“欧阳”和“张虹”等笔名。







            从1988年10月1日第19期开始,到1992年10月20日,《老山报〉第60期结束,完成历史使命。1992年12月,我交流驻川部队。我在《老山报》编辑岗位具体负责共计时间近50个月,编辑《老山报》42期,编辑文字99万多字。个人发稿发图112篇(幅)。





           这期间,报名用过政治处主任刘志和题写的,用过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最后用的是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





            从1990年7月开始,《老山报》由35550部队主办变为35550部队与云南省军区前指合办,得到了各级领导和首长的高度重视。云南省军区时任政委陈连富1991年春节为《老山报》题词“前线战报,工作导报,阵地快报,成才小报”,守备某师师长段如金还为《老山报》写来亲笔信鼓励,战旗报社驻云南记者杨统时,守备某师报道组长王立力,干事邹华德,张礼文,左维民,他们都在前线报道工作中,发表过有影响的报道,还对《老山报》发来稿件。




       
            在我编辑《老山报》期间,先后经历总编辑张朝凤,魏立功,副总编辑于席录,胡义军等领导,他们积报为《老山报》思谋,为我工作开道,使我在编辑《老山报》过程中,有了支持和力量。




       
            在我编辑《老山报》期间,还得到了报道员王宝成、李懋杰、潘佳奎、杜炳成、曾宪华以及美编冉启涛、甘涛、李景修的协助。特别是潘佳奎同志,1992年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部队为他荣记了二等功,退伍回到老家梁平不久,得了白血病过早地离开人间。






       
           由于我自身能力有限,在《老山报》编辑期间,尽管倾注了全部心血,但常感力不从心,甚至差点献出了29岁的生命。







             编辑《老山报》不是按班就班的编,也不是只管《老山报》不管其他工作。首先,我们是部队,我们是前线部队,要参加部队的战备训练,要参加部队的政治学习,要参加机关的日常管理。留给我们的时间微乎其微,更多的釆访和写稿编稿靠自己加班加点。





            1989年10月,35550部队全面接守老山,八里河东山各前沿阵地防御。部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阵地整地,干部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彻底从阴暗潮湿的猫耳洞,坑道解放出来。到了1990年6月,赶在雨季来临之际住进了崭新的临时房。部队领导叫我们《老山报》予以报道。如此重大的活动我作为《老山报》的具体责任人压力很大。不亲自出马似乎不行。我历时8天,走遍了老山,八里河东山的主要阵地,记下了大量的釆访笔记。无不为干部战士的英雄行为所感动。特别是在老山脚下的那拉战场,海拔只有100多米,气温40度以上,闷热难忍,蚊叮虫咬。我和战士们穿着短袖短裤,同吃同住几天几夜,掌握了生动活泼的第一手材料。







            亚热带的麻栗坡,进入五月,已经是雨季,而不下雨时,热得要命。采访结束,我就回到我那大约9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忙活。整理笔记,拟写稿件。穿着背心短裤,泡着一大杯浓茶,铺开稿纸习席而坐。吃饭都是报道员从机关食堂打回。有时顾虑他们打扰,干脆就吃压缩饼干或方便面。我那是第一次摆开架式写稿。用了一周的时间,一个字一个字的把初稿写出来,300字的稿纸写了70多页。几经修改,最后发表在1990年6月第31期《老山报》上一一《老山战场一一一座血汗浇铸的丰碑一老山那拉等地区阵地整治追记》,18000余字的内容用了三个整版。报纸送到前线,干部战士给予了极好的评价。






           在《老山报》的经历上,这不是最难忘的,最难忘的是1991年8月23日。这天,我永生难忘。






       
            编辑1991年8月30日这一期《老山报》正值麻栗坡大热天,热得要命,我们报道组报道员都退了伍,只剩潘佳奎。加之基层战士写来的稿件不能直接用上。所以我只有加班加点,忙里忙外,既编还写。一人写了三篇约5000字的稿件。稿件准备得差不多了,8月23日晚上,突然支气管扩咯血,到24日凌晨四点非常严重。潘佳奎发现及时报告政治处主任张朝凤。张主任立马起床安排,卫生队进行了全力抢救,手上、脚上,鼻孔都输上了氧气、液体或插上了管子,洛血不能控制,最低血压仍在30毫米汞柱,床头已挂上了“红牌”,生命在生死线上游走。24日上午,尽管部队开会很忙,但主要领导杨东琪,何志海都几次要求卫生队要全力抢救,政治处不仅主任张朝凤,还有副主任于习录,干部股长贺小琳,宣传股长胡义军都到卫生队关注着动态,卫生队长刘军已经调离正办手续也亲自参与抢救,24日上午10点过钟才稍微稳定。临近中午,医务人员给我吊着液体,挂着氧气,队长刘军亲自护送,并派老驾驶员吴兴安开车把我转到师医院。




       
           几天之后,病情控制,我赶在月底前回到部队继续编稿,并写了《一曲抢救生命的赞歌》发于本期,随即赴昆明印刷,让报纸及时与大家见面。







            在我编辑《老山报》期间,有各级领导的热心关怀,有身边同志的大力支持,有前线感人的故事,不编好报纸不行,不干好工作不行!但我不一定真正地达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




       
             今天,我读着《老山报》,那些27年以前的文字,虽然觉得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是用我全部的力量在工作在奉献,我尽了力尽了心,我应该问心无愧,我应该自我满足!


                                                                                                                                                                                                                             2019年5月12日于平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5 14: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07:31 该用户使用手机APP登陆平昌零距离论坛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2019年4月8日上午,在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可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一个穿着迷彩服的中年男子在台上激情洋溢地讲述着老山作战中副连长张大权在左腿、左手受伤,小腹被横飞的弹片削破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部队冲锋陷阵的场景,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2019年1月8日下午,在云南省文山州老山干部学院,会议室里坐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市抽调对云南帮扶的博士,台上同样是穿着迷彩服的中年男子正在讲着原云南保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满门忠烈的事迹,大家对他全家六口人,五个走上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其中两个儿子刘光、刘明牺牲在战场,他又把女儿女婿送到前线医疗队的行为深受感动,台下不时有人擦着眼泪。

    在以上两个地方演讲的都是云南文山州老山精神研究会会长、老山干部学院客座教授王锦志,他在进行老山精神宣讲。

    王锦志1976年参军在上海警备区;1979年调到云南边防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参加老山拔点作战、轮战和坚守防御。在部队历任战士、营部书记、团、军分区组织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县人武部政委。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嘉奖。

    2001年王锦志退休后,参加了云南文山州军事志的重修工作。他在军事志的重修中,想到自己曾参加过对越作战和老山作战,更加感到自己作为老山作战的参加者、见证者,有责任在老山精神宣传方面做点工作,于是萌生了宣传老山精神的想法。

    听说王锦志在文山研究老山精神,宣传老山精神,驻军部队每年新兵入伍时都要请他去给新兵讲授老山精神,讲授爱国主义、讲授革命英雄主义,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学习。

    2013年,文山州进行老山精神教育基地的筹建,王锦志又被聘请到文山州委组织部帮助工作,他全程参与选点、确定内容、选择定位、现场准备、现场教学、现场授课,现场讲解。他被老山干部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更加坚定了他宣传老山精神的决心和信心。

    在王锦志看来“老山精神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由老山作战一代军人和当地民众共同创造的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老山作战是离我们视线最近的一场战斗,老山精神是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非常好的教材,用老山精神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效果好、见效快,解决问题。”
    由于王锦志是老山作战的参与者、老山精神形成的见证者、老山精神研究会会长、他通过自己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亲身经历和一些生动事例,从老山作战的由来、老山作战的基本情况,老山精神的实质和内容,老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四方面宣传老山精神。使老山精神活灵活现,具有时代意义。

    他在宣讲老山精神的过程中,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常常让聆听讲座的干部职工深受感动。副连长张大权重伤不下火线,原云南保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满门忠烈,李海欣高地十五勇士英勇战斗,赵占英烈士妈妈走进陵园《妈妈我等了您二十年》等等,都展示了无数戍边军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吃亏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近几年来,王锦志先后为省内外领导干部、学生群众讲授老山精神报告400余场次。聆听他讲课对象有云南省委办公厅的处以上领导干部、云南省委党校中青班、女子干部班、少数民族干部班、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处级干部班),党员领导干部班。还有上海市委党校中青班,瑞金医院处以上领导干部。有一般党员群众,有军人、有学生、有基层群众,有机关干部,有民主人士。

    王锦志讲老山精神不拘形式,有时在会议室,有时在阵地上。人多的地方他集中讲,人少的地方他单独讲。凡有王锦志在的地方,老山一词就必定会被频繁提起,老山故事就会被广泛流传,老山精神就会在谈笑风生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弘扬。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

    2018年8月1日,他带领学习班的学员上老山,下午返程后本可以休息了,但途中接到电话,邀请他为即将返程国外的小朋友讲老山英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朋友只有5人,是随妈妈从沙特阿拉伯回来的,当听说老山情况后,想到老山去看看。但由于返程时间安排太紧,来不急,父母考虑到孩子的根在中国,一定要让她了解中国历史,一定要让她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她一定要热爱自已伟大的祖国。孩子的父母经过多方打听,联系上王锦志,说明原由。王锦志觉得为在海外的孩子讲授爱国主义,意义重大,并表示这是自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苦点累点值得!他给5个小朋友讲了解放军叔叔攻打老山的英雄故事和坚守老山的艰苦岁月。小朋友们课后说:这个课听得太值得了,我是中国人,无论我走到哪里,生活在哪里,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王锦志讲老山精神分校内安排讲,和校外自己讲。凡是校外(老山干部学院之外)讲课,都是领导干部听过他的课之后,直接联系去他们的单位讲课的。有时讲完课,还要跟随学员上到老山主峰给大家现地介绍作战概况。有时上午讲一场,下午讲一场,体力、精力跟不上年轻人,但他和年轻人一样,头天讲课,第二天上老山。有一次连续几天,上老山,爬东山,下船头,连续三天。他走路都有些困难。但他觉得宣传老山精神自己还得首先发扬老山精神。

    每次讲完课,都会有人私下讨论说课讲得好,有的当面给予肯定,有的外地学员互相传说,说他讲课生动、传神,直击心灵。说他讲课逻辑性强,历史线条清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

    一位省委宣传部领导曾当面赞扬他说:“你的课,有高度,有亮点,收尾恰到好处,干净利索。”有的学员说:“亲身经历过战斗的讲得真实,感人”。有的学员说:“王教授的课既有亲历者的经历,又有切身感悟,讲得生动感人,听了让人受教育。”

    他在讲课中还实现了他寻找烈士亲人的愿望。1984年那场硝烟弥漫的老山战斗,王锦志19岁的通讯员毕自荣,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王锦志有一个心愿,到烈士家乡去看看,慰问一下烈士的父母,但是这个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机缘巧合,2016年11月,云南石林县文广体局组织党员干部到老山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文广体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一位热心的撒尼大姐,听了王锦志的讲座备受感动。愿意为王锦志寻找。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毕自荣的家人。2017年4月25日,王锦志来到牵挂了30多年的烈士家中,看望了烈士父母。

    2017年王锦志受聘担任老山4A级景区建设总顾问,多次深入老山、天保、新城、八里河地区,与相关单位研究商量,从布展的设计、编排、图片的选择、文字编写、校对,包括战场复原等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参与,亲自制作。终于在2019年4月29日基本完成4A级景区转型升级,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2018年3月,王锦志在北京受到了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接见,并题词勉励“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现在,王锦志也已经60多岁了,留给他的时间或许不多了,但他说“传承老山精神,宣传老山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责任,我将为老山精神的传承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这就是王锦志,他就是这个性格:做事不做则已,做就追求极致,不求做得很多,而求做得更好!但愿他讲的老山精神走得更远!

    image
    在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讲课

    image

    在部队期间与营长常汉民研究作战方案

    image

    在部队期间到芭蕉坪阵地检查生活

    image

    参加老山精神研讨会

    image

    在老山主峰现场演讲

    image

    在老山干部学院授课后应学员要求与大家合影

    image

    在老山主峰陈列馆前介绍老山作战概况

    image

    在254号界碑前介绍界碑情况

    image

    给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讲课

    image

    应学员要求在老山主峰与云南省委党校妇女干部部分学员合影

    image 迟浩田

    接见王锦志(2018.3.21北京)

    image

    迟浩田题字(2018.3.20)

    image

    给企业职工讲课

    image

    在老山主峰将军林作现场讲解

    image

    在老山主峰50号阵地前介绍老山作战概况

    image

    陪同共青团上海市委领导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image

    在昆明民族干部学院讲课

    image

    与旅居沙持阿拉伯的中国留学生合影



    迟浩田为老山主峰连题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09:49 该用户使用手机APP登陆平昌零距离论坛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16:47 该用户使用手机APP登陆平昌零距离论坛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144 | 帖子:3万

    精彩推荐:下载手机客户端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27-62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