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莫欺少年穷】
陈孝本是四川人,从小聪明,很会写文章,父母很早去世了,家里非常贫穷,又没有谋生的手段,只好请求当地的乡绅胡银台雇用自己,谋求了一个做文书的差事。
胡银台让他写一篇文章,陈孝写完后,胡银台看着文章高兴地说道:“你这人是永远不会受穷的,我准备把女儿许配给你。”
胡银台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都在吃奶的时候就和当地的大户人家定亲了,只有小女儿四娘是小老婆生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因此到了十五六岁,还没有定亲,于是胡银台就把四娘配给了陈孝,并且招他入赘。
有人因此讥笑胡银台,说他老糊涂了才这样乱做主张,而胡银台听了这些话都一概置之不理。他让人收拾房间,安排陈孝住下,还供给他饭食衣服等丰盛的日用品。
胡家的那些公子都鄙视陈孝,不想和他同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就连仆人和丫鬟也常常戏弄他。这一切,陈孝都默默忍受了,也不和他们计较,只是躲在房间里刻苦读书。众人见他不反抗,跑到他家里来刻意挖苦讽刺他,陈孝依旧不停地读书,那些人又在外鸣锣敲钟扰乱他,他只是拿起书本离开,回到卧房中去读书。
起初四娘还没有定亲时,就有个据说能够预知人生死祸福的巫婆,给胡银台家的子女们挨个看相,看了所有人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有看到胡四娘才说道:“这才是真正的贵人。”
等到陈孝入赘当了女婿,胡四娘的那些姐妹们都称四娘为贵人,以此嘲笑她,可四娘性情端庄,沉默寡言,对于这些嘲笑都置之不理。逐渐地,就连那些丫鬟和老妈子都跟着这样叫了起来。
胡四娘有个丫鬟叫桂儿,对此感到非常不平,大声地说道:“你们怎么知道我家姑爷不会做大官呢?”众人听了都嗤之以鼻,纷纷羞辱她。这时,胡家二姐说道:“如果陈孝能做大官,你就挖了我的眼睛。”桂儿上前让她赌咒发誓,二姐觉得桂儿冲撞了自己,甩手打了她几巴掌,桂儿嚎啕地向胡四娘哭诉,胡四娘正在纺线,听了之后也不生气,也不说话,只是照旧仿纺着线,根本不和她们争论。
当时,正赶上胡银台寿辰,女婿们都来了,送来的贺礼摆满了庭院,大家嘲笑胡四娘说:“你家送的什么贺礼啊?”二姐在旁边接口说道:“两个肩膀抬着一张嘴呗。”四娘坦然处之,没有一点惭愧。
众人见四娘遇事就跟傻子一样,于是更加戏弄她,只有胡银台的爱妾李氏,一直对四娘以礼相待,总是照顾抚恤,还经常叮嘱自己的孩子三娘:“胡四娘外表朴实,内心聪慧,机敏浑然不外露,那些姐妹丫鬟不知不觉已经在他的罗网之中了,她们还不知道。况且,陈孝每日苦读,难道会久为人下吗?你可不要效仿她们,要善待四娘一家,等到将来也好相见。”三娘听了母亲的话,每次回娘家时,总是特意向胡四娘示好。
这一年,陈孝在胡银台的帮助下成功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学使来科考,可此时胡银台却去世了,陈孝披麻戴孝,像儿子一样守丧尽孝,没有参加考试。等到丧满后,四娘给了陈孝一些银子,让他取个补考举人的资格,并且嘱咐他说:“以前你能长久住在这里,没被赶走,只因有父亲在,现在可是万万不行了,倘若你这次考中举人回来,还能有个家。”陈孝临走时,李氏和三娘都赠送了他很多银钱。
陈孝进了考场,穷思苦想,仔细构思,希望这次务必能够考中。可不久放榜,他竟然榜上无名。陈孝没能实现夙愿,心中苦闷,觉得自己没脸再回家了,幸亏当时行囊中还有一些钱财,于是就带着行李进了京城。
当时胡四娘家很多亲戚都在京城做官,陈孝担心这些人讥笑讽刺他,于是改了名字,报了假的籍贯住址,托人在大官家中谋求差事。当时东海的李御史看到陈孝以后,非常器重他,留他做了自己的幕僚。并资助他生活费用,还给他捐了个贡生,让他能够去参加顺天府的考试。
这次顺天府的考试,陈孝接连考中了举人和进士,并且被授予了官职,陈孝这才和李御史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及遭遇。
李御史先替他出了1000两银子,派了个管家回他的家乡买宅子,而这时胡家大儿子因为父亲去世家里缺钱用,要卖一所上好的宅院,李御史的管家就把这宅院买了下来,房屋安排妥当后,就派了马车去接四娘。
当初陈孝考中进士以后,报喜的人来到胡四娘家报喜,胡家人发现喜报上的名字和陈孝根本不相符,于是就把报喜的人给赶走了。
与此同时,正赶上胡家三郎结婚,亲朋好友都来道喜庆贺,姑嫂姐妹都在,只有四娘没有接受邀请,众人也没有在意她。
这时,有个骑马的人跑了进来,送上了陈孝交给四娘的一封信,胡家兄弟姐妹打开一看,面面相觑,顿失颜色,原来信中写的是陈孝考中了进士,酒宴上的女婿们这才慌忙去请胡四娘,姐妹们个个心中不安,唯恐四娘因为以前的事情记恨了她。
不久以后,胡四娘翩然而至,人们纷纷凑上去祝贺,有人拉她入座,有人嘘寒问暖,满屋子都闹腾着,嘈杂着,耳朵听着的是四娘,眼睛看着也是四娘,嘴里说着的还是四娘,而四娘还是像以前一样安详端庄地坐在那里,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样子,大家见到四娘不计较,这才稍微安下心来。
于是众人争着给四娘敬酒,一个二个纷纷上前攀交情,忆过往,只提恩,不提怨?
宴会散去,众人接连告辞,胡四娘身着盛装,只与李夫人和三娘行礼道别,然后出门上车就走向胡家大儿子买的院子里,众人这才知道,原来从胡银台大儿子手里买宅院的人,就是陈孝。
陈孝刚买完宅院,四娘进到宅院之后,日常的用的家什都缺少,于是胡夫人和哥哥们都把丫鬟仆人以及各种器具送上了上门,胡四娘一概不接受,只接受了李夫人送来的一个小丫鬟。
过了不久,陈孝告假回家扫墓,当时车马随从如云。到了岳父家,陈孝在胡银台灵前跪拜,又参拜了李夫人,等到胡家兄弟们穿戴整齐要拜见陈孝时,陈孝却已上轿,大道回府。
胡银台去世后,胡家的几个兄弟天天争夺家产,把父亲的灵柩扔在地上不管,过了几年,停放棺木的屋子都破败的漏雨了。陈孝见此十分悲伤,也没有和胡家兄弟商量,就自己出钱选了个日子,把棺木下葬了,一切按照规定礼节,隆重地进行。 出殡那天,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来送葬,车马相接,家乡的人赞叹不已。
陈孝做了十几年的清官,凡是乡亲们遇到难事他都尽力帮助。胡家的二儿子因为人命案子被牵连入狱,处理案子的官员和陈孝是同榜考中的,此人办事非常严明。胡家害怕了,大儿子想去求胡四娘,但又觉得没脸见人家,可最后还是厚着脸皮拿着李夫人的书信前去了。
到了京城以后,胡家的大儿子不敢贸然进陈家家门,暗中看到陈孝上朝后,才登门求见,胡家大儿子希望胡四娘顾念手足之情,忘了以前的种种恩怨,看门的人通报以后,就有从前的一个老妈子出来带着胡家大儿子进了内房,摆上酒菜,胡家大儿子一看,桌上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饭菜罢了。
吃完饭以后,胡四娘出来了,面色温和地问:“大哥在家那么多事要忙,怎么有空不远万里来看妹子我呢?”
此时胡家大儿子跪伏在地,哭泣着说明了来由,四娘扶他起来笑着说:“大哥是个男子汉,这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值得这样子吗?妹子只是个女流之辈罢了,你何时见我在人面前,呜呜哭泣过呢。”
于是胡家大儿子拿出李夫人的书信,四娘看后说:“各位嫂子的娘家,都是些了不起的人。你们各自去找他们,事情就了结了,何必奔波到这里来呢?”
胡家大儿子听了以后,一时无言应答,只是跪在地上一再哀求,胡四娘当即变了脸色说道:“我原以为你跋涉千里只是为了来看我这个妹子,原来是有人命官司,求贵人来了。”说完一甩袖子就进了内室。
胡家大儿子又羞又恼地出来了,回家以后。详细地对家里人说了他见到四娘之后的情况,一家老小没有不痛骂四娘无情的,就连李夫人也觉得四娘的心实在是太硬了。
过了几天,胡家二儿子竟然被释放了,大家都很高兴,纷纷讥笑四娘实在不近人情。
不久,四娘派了仆人来问候李夫人,李夫人叫他进来,那人送上带来的银钱说道:“我家夫人为了二舅老爷的案子,忙着托人料理,没顾上给您写信,让我送上这点薄礼聊表问候。”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胡家的二儿子之所以能够平安归来,还是靠陈孝和胡四娘的帮助。
后来,三娘家逐渐贫穷了,陈孝对她的接济远远超普通人,又因为李夫人没有儿子,陈孝就把李夫人接到家中,像伺候母亲一样伺候她。
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陈孝在落魄时,那些对他横加指责,嘲笑讽刺挖苦的人,最后在人家发达时,又上赶着请人帮忙。也许陈孝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小肚鸡肠,于那些有滴水之恩的人,他都涌泉相报。这也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摘)
真好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