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就业局:“减”“奖”“帮”三大举措,提升省内用工需求
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100万人。每年春节假期前后一个月是运输的高峰。今年,受疫情影响,跨省务工难度依旧比较大,省内企业用工缺口也比较大,如何扩大省内用工需求?16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就业局局长黄晓东透露,主要通过“减”“奖”“帮”3个方面来提升省内用工需求。
“减”
通过减负来稳定就业岗位。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将社会保险申报缴费期延长到疫情解除后三个月内,特别是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参保企业,最长可延缓到疫情解除后九个月内缴费;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继续执行16%的费率,缴费基数下限过渡比例仍按50%执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期限延长到2021年4月30日。
不再组织集中欠费清缴。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按6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的标准,或按6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给予稳岗返还。
“奖”
通过奖补来扩大用工需求。对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等农业生产主体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以及因疫情暂时无法返岗的农民工就业的,给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同时,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符合条件人员占现有职工比例由原来的25%下调到20%,职工超过100人的比例由原来的15%下调到10%。
此外,还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到企业就业,对成功推荐劳动者到企业稳定就业的机构,给予不低于300元/人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帮”
通过帮扶来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各地积极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过渡性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因疫情无法返岗的农民工。对公益性岗位补贴期满后仍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以及重度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可以再次按程序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同时,建立重点企业24小时用工调度保障机制,设立人社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人社公共服务,点对点开展“送人到岗”活动,促进重点企业有序复产复工。
为保证市民找工作需求,疫情期间四川不举行现场招聘会,省内各地以网络形式有序进行招聘。据黄晓东介绍,截至2月15日,全省共组织20058家企业开展线上求职招聘活动686场(次),发布岗位信息53.9万个,线上访问量达257.3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1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8874人。
疫情发生之后,四川省人社部门紧急叫停了原计划开展的300余场现场招聘会,把现场招聘会调整为网络招聘,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依托四川公共招聘网、“四川e就业”微信服务号及各地人才网集中发布企业岗位需求,积极引导用工企业和广大务工人员网上洽淡、远程面试,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有效匹配。
同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联系和合作,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推介各地网络招聘会的时间安排、参与方式、岗位信息等,积极为用工企业和广大务工人员牵线搭桥,搭建线上服务平台。
为帮助广大务工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招聘信息,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用短信群发、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对已经登记的求职者点对点地发布网上招聘会信息和岗位信息。特别对一些文化程度偏低、无法通过网上招聘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专人电话联系送岗上门,确保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求职有门、就业有路、困难有助”。
政策好,对国家多点信心,多点信任 政策还是可以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