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7-19 11:20:04

老主任给我讲述的打遭遇战的情况

老主任叶本森给我讲述他们连队与越军的遭遇作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 机智果敢歼特工

--云南边防第十五团八连巡逻分队全歼越军特工队记实



我1980年10月从大巴山的四川省平昌县当兵到了云南边防,经过三个月集训就下到连队,先是在三营十一连当了三个多月战士。接着在接守扣林山阵地防御时,加强到了三营十二连当战士。

到十二连不久,在我们团队防区内,打响的第一次大的战斗就是1981年5月7日收复扣林山的战斗,那是我们的兄弟部队打的。闻听的第一次歼灭小股越军的战斗是老邓弄战斗,这次战斗是我们边防团队二营八连指导员叶本森指挥的。后来知道他因为这次战斗荣立了二等功,再后来从指导员提任副教导员代教导员提升为政治处主任,他成为了我身边真正的英雄。但那时因为我是战士,无能与他这样的英雄和领导接触,只能是内心的敬佩。后来,我考入军校毕业回到边防团队他又到马关县武装部当政委也未能与他接触,使我没有从他那里祥细了解这次战斗的战况。

时隔38年后的今天,我有幸联系上了我团这位老领导,他结合当年代表团队到北京向总参谋部、到省城向昆明军区、云南省军区作经验汇报,到广西法卡山等部队交流的材料向我讲述了那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1981年5月7日,云南边防部队一二六团奉命对入侵云南省麻栗坡县扣林山地区的越军进行歼灭性打击,一举收复扣林山战略要地,重新控制了1705.2、1682.3、1574.7等阵地 。越军不甘心失败,在对扣林地区正面一线阵地进行疯狂反扑的同时,加大了对扣林主战场左翼进行炮击、渗透、袭扰的行动,伺机寻找战场我军簿弱环节,进行有效报复。

5月15日,驻守麻栗坡县芭蕉坪地区的边防第十五团二营八连接到上级《关于加强战区侧翼作战保障的有关指示》及团前指参谋长张启仁、营长杨恒的具体指示,连长杨树朝、指导员叶本森、副连长顾长寿、副指导员赵家昌,结合连队兵力对连队的部署进行了调整,同时作出了要加强边境巡逻,防止越军从八里河、老邓弄、张家冲一线渗透的决定。

经过几天的准备后,5月20晚,连长杨树朝、指导员叶本森组织连队干部战士进行战备教育,传达战报、通报敌情后,布置了巡逻任务,决定第二天由二排长李宝俊带领全排执行巡逻任务,沿芭蕉坪、马鞍山、老邓弄、张家冲一线进行巡逻。

5月21日 8时30分,早餐后准备出发之际,芭蕉坪地区突遇急风暴雨,整个上午大风不停的刮、暴雨不停的下,无法按原计划出发巡逻。中午14时风雨稍停,二排四、五、六班21人,统一佩戴新装备的头盔全副武装列队操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连长杨树朝清点人数、检查武器弹药、装具装备,指导员叶本森再次进行动员,重点强调“巡逻就是打仗”、巡逻中“宁可百次无事,不可一次不防”、从出发至回来的整个巡逻路上,都要“眼睛盯着敌人,心里想着打仗”的巡逻要求;动员和准备工作就绪之际,带队的二排长李宝俊急性胆囊炎突发,疼得汗流满面,躺下难于起身;连长杨树朝主动提出由他带队巡逻,但在从住处取枪回到操场时,手按腹部走动困难,出现了呕吐,一问才知又是老胃病急性发作。

面对突发的情况,指导员叶本森对连长杨树朝、二排长李宝俊安慰说:“你们先行休息,巡逻带队的事我去!”之后即主动带队出发执行巡逻任务,并临时叫上连队文书王运刚当通信员,叫上卫生员周友芝也随队巡逻。

巡逻分队共24人组成,连部3人:除指导员叶本森、文书王运刚、卫生员周友芝三人外,还有就是二排四五六班21人。

叶本森在队前再次检查武器弹药、装备装具、再作简短动员,并根据巡逻路线、任务,确定巡逻行进队形及战斗编组,将巡逻分队编为两个梯队八个小组。第一梯队:四班副班长王明忠带战士张堂方、陈代坤为尖兵组在前,指导员叶本森带文书王运刚、卫生员周友芝为指挥组紧随其后,四班长马恩补带四班5名战士在指挥组后跟进,五班、六班各分为两个小组作为巡逻分队的二梯队拉开距离依次跟进。

14:20时,经过认真准备,巡逻分队按所骗队形出发了,指导员叶本森带领巡逻分队打破常规,没有走以往常走的由南向北国境线巡逻路线,即八里河、马鞍山、老邓弄、1160高地、张家冲的线路,而是翻越连队后山,走没有路的路,由西向东经马鹿塘直接向国境线要点:老邓弄与张家冲交岔处的1160高地进行巡逻。

老邓弄位于中越边境三段十三号至十四号界碑之间,在几十公里长的国境线两侧,海拔高差大,从船头盘龙江大桥海拔103米至1175.4高地,高差达一千余米,整个边境地区灌木丛生,林木、杂草、荆藤、山竹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纵横交织,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植被下岩石奇形怪状、道路稀少、崎崎不平,极难行走,很多地方只能攀爬前行,自越仇华、反华以来,边境封锁,边民往来较少,国境线两侧数十平方公里几呼荒无人烟。

五月的老邓弄地区,正逢淫雨季节,蚂蟥、蚊虫多,气候炎热、多变,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雨雾笼罩,无论有雾还是没有雾,通视情况都比较差,能见度仅十米左右,越军特工队企图凭借特殊的自然条件作掩护,潜入这一地区,对我船头、偏马、八里河、老邓弄、芭蕉坪、南洞、张家冲、白石岩、14号界碑一线及夭六村、郊址城、公路沿线结集部队、后勤机关、炮兵阵地、雷达通讯、运输车队、野战医院等渗透侦察,伺机实施抓捕、破袭等军事冒险行动。

小分队攀悬岩、过陡坡、穿密林、钻石缝,在茂密的灌木林中荫蔽缓慢穿行,路途艰难,蜿延曲折,气候炎热,蚂蟥叮咬,汗水湿透了衣服,但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叫累;因为是第一次配戴新发的头盔执行任务,虽然头盔沉重不太适应,但战士们却觉得新鲜,小声议论着戴上头盔的英俊形像,相互夸赞像电影《花枝俏》上的英雄。在基层做政治工作做出经验的叶本森抓住机会,及时插话说:“我们不仅要像,而是要学英雄、做英雄;如果今天遇上敌人,我们要以扣林山九勇士和友邻五连高永年烈士为榜样,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消灭敌人,争当英雄”。从麻栗坡县入伍的新战士陈代坤说:“我在本地当兵,既是保卫祖国,也是保卫家乡,越军胆敢闯进家园,就与他拼到底,坚决将其消灭”。大家情绪饱满,斗志高昂的巡逻在密林深处。

穿行在距国境线大约五百多米时,指导员叶本森下达口令,停止说话,注意观察。各战斗小组按指导员的要求,振作精神,集中精力,警惕的观察四周,搜索着一个个山洞,一条条石缝,一丛丛密林;由于林木藤条密度大,观察困难,指导员再度轻声提醒大家“提高警惕,难于观察就仔细潜听,轻步前进”。

当巡逻分队行至1160高地西南侧下方,距高地约二十多米时,根据地形特点,指导员叶本森命令五班占领附近有利地形,六班就地荫蔽休息待命,四班继续观察搜索前进,指导员带领尖兵组及王运刚、周友芝走在最前面,当沿小路爬上十多米长的一个山坡时,看到坡头右侧有一片草丛有异样,疑似有人爬压过,正待进一步仔细察看分析时,卫生员周友芝突然发现正前方约五米处不太明显的三岔路口一大石包后面的树藤轻微摆动,副班长王明忠轻声说:“可能是松鼠”,指导员叶本森没有受到干扰,手势令王运刚、王明忠低姿前出观察,二人爬下前行仔细听、仔细察看,几乎同时看见大右包右下侧石缝中有一只穿胶鞋的脚正在大石包右后侧向上攀爬,王明忠说:“不是松鼠,是人,可能是打猎的”。听到报告,指导员立马意识到可能与敌遭遇了,轻声说:“可能是越军”!迅速观察地形,看到右前方是通向老邓弄的小路,左前方是通往国境线越南方向的小路,正前方是十多米高的石头山,石头山前面有一个大石包,石头山与大石包之间有一条石沟,判断敌人就藏匿在里面。

敌在暗处,我在明处,而且敌先发现了我们,整个地形对我十分不利,如果敌人抢先爬上距我们不足五米的大石包,就可以居高临下,置我们于死地,尔后安全撤走。如果我们抢占了这个大石包,距敌就两三米,可封锁左右小路,站在高处,骑在敌人头上往下打,说时迟那时快,指导员叶本森果断低声下令,并伴随手势指挥四班副班长王明忠带一战士抢占右侧有利地形,封锁右侧小路,自己带领王运刚、陈代坤、周友芝迅速冲到大石包下,双手抓住树藤一个箭步跃上大石包,这个大石包高约五米,宽约六米,斜坡朝向我方一侧,稍好攀爬,石包上有小树、杂草、灌木,敌方一侧稍陡峭,较难攀爬,指导员叶本森刚爬上大石包就与相对方向往上爬的越军特工面对面相遇,相距只有一米多点,双方可看清脸部表情。由于双方两手都抓住树藤,无法用枪,面对面对视之后敌放弃攀爬抢占大石包的行动,抓住藤条顺树滑下至石沟石旮旯中,几呼与此同时石旮旯中的敌人向指导员叶本森连开三枪,因地形等原因未能击中。指导员叶本森站稳之机,左手抓住树藤,右手迅速拔枪向敌连开四枪。由于地形限制,也没有命中敌人,但打伤和压制了敌人;枪声之后,略停,指导员叶本森站立观察,看见敌人隐藏在石旮旯中,用枪是打不着的,只能用手榴弹炸,且我在上敌在下,地形对我用手榴弹十分有利;指导员叶本森低声喊:“文书,快拿手榴弹来”!文书王运刚是临时匆忙出发未携带手榴弹,但他灵活机智,立即向大石包下小声喊道:“陈代坤,快!递手榴弹来”!利用传递手榴弹的机会,指导员叶本森对敌展开战场政治攻势,意在从心理上动摇敌军心,瓦解敌斗志,用越语大声对敌喊话“诺松吼叶(缴枪不杀)”!“中短宽洪毒兵(解放军优待俘虏)”!话音未落,敌又向喊话方向连开几枪,大石包下的陈代坤迅速取出手榴弹递给周友芝,周又传递给王运刚,王运刚利用喊话时机,抓住树藤爬上大石包,把手榴弹弹盖揭开递给叶本森。因与敌太近,想到丢出的手榴弹可能会被敌反丢回来,叶本森就拉燃后略停3秒丢入大石包右前方石旮旯中,在手榴弹爆炸声中大声命令:“四班在左,五班在右,消灭敌人”!四班长马恩补听到命令后,带领张堂芳等三名战士到大石包左侧,因地形限制,看不见敌人,又灵活的转移至大石包左前方灌木林中有利位置;与此同时,陈代坤、周友芝又将三枚手榴弹传递到王运刚手中;手榴弹爆炸后,叶本森将手枪递给王运刚,换过王运刚的冲锋枪,举枪前出观察,看见石旮旯突出的石头上只有几处血迹,不见敌人,也不见敌人尸体,及时抓住树藤向大石包左前方移动了几步,居高临下突然看见有两个穿恢色军服,三个穿黑色衣服的敌人在大石包前下方约五米处的石旮旯树藤杂草中成一路队形弯着腰、扒开草丛藤条向左前方小路缓慢运动,中间的两个相互搀扶着,显然已经受伤,越特工意图是不想与我恋战,企图夺路逃窜。说时迟那时快,指导员叶本森持冲锋枪、文书王运刚用手枪向敌一阵猛烈射击,枪声中敌人全部倒下和爬下,没有击中要害的敌人迅速利用复杂地形作掩护向叶本森、王运刚射击,互相对射缰持中,叶本森看到地形复杂,树木、乱石、荆藤交织在一起,再加上爆炸所产生的烟雾,与敌人相距虽然仅五六米,但看不清楚,无法用枪打,就向烟雾中的敌人接连丢下四枚手榴弹,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中,敌人已被击毙或受伤,没死能动的敌人眼看夺路逃走无望,就退回躲进石旮旯和爬回大石包下,进行战伤自救后,利用复杂地形与叶本森等人拼死一战,疯狂向叶本森、王运刚及左侧四班马恩补、张堂方处扫射、投弹,利用树丛、荆藤、石旮旯地形交替掩护,负隅顽抗。

激烈的混战中,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树藤、石头、尘土飞扬,整个战场一片混浊,什么也看不清,马恩补在左侧大声问:“岩石下是什么人”?叶本森担心误伤,马上大声喊到:“岩石上是我,岩石下才是敌人,不要乱开枪,看清楚再打”。马恩补、张堂方及时寻找有利位置,向敌人躲藏的岩石下射击、投弹,压制敌人。一个狡滑的敌人,利用烟雾及大石包左下方石缝死角爬过来,迂回到叶本森、王运刚左后侧,当陈代坤传递手榴弹时,敌人已迂回到他身边,在不到两米的地方向他开枪射击,陈代坤在头部连中两弹时仍向敌射击。周友芝看到战友中弹倒下,头部左则鲜血喷出,便不顾一切冲到陈代坤身边抢救,敌向他射击、投弹;马恩补、张堂方看到陈代坤倒下,周友芝抢救伤员,就集中火力打击迂回到大石包左后侧的敌人,逼其缩回到大石包下的石缝中,周友芝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仍将陈代坤及时转移到大石包后侧抢救,陈代坤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年仅19岁。

敌看到我方有两个战士被他们打中,就又猖狂起来,以密集的火力封锁大石包左侧及左侧小路,包括最先重伤倒下的一个敌人和迂回大石包左侧的敌人也顽固的向我方射击、投弹,形成交叉火力,封锁大石包左后侧小路,切断了叶本森、 王运刚与其它小组的联系。在此危急情况下,指导员叶本森没有慌乱,而是沉着冷静的观察敌情,从时间、枪声、敌人的叫喊声、喘息声中判断敌人不死已伤,有利地形已被我方占领,敌已龟缩在我方占据的大石包下石缝中和大石包斜对面石旮旯树丛中拼死抵抗,射击、投弹已没有明确目标,敌人枪管的移动都很小,但因地形局限,一个敌人在叶本森占据的大石包下的石缝中,向左侧不间断的射击,虽然仅两米左右,但用枪打不着;一个在大石包的右前方五六米的石旮旯中、举枪不露头的向叶本森、王运刚位置盲目射击。判明敌情后,叶本森及时派王运刚到后侧传达命令、收集手榴弹,因左侧被敌封锁,无法通过,就机智的从右后侧梭下大石包,传达命令,收集四枚手榴弹抱到大石包上来。

这时听见周友芝大声报告:“指导员,陈代坤牺牲了”,叶本森听到报告后,站在大石包上大声命令:“同志们,为陈代坤、周友芝报仇,敌人就在我的脚下石缝中,在我前面的石旮旯里,看我的弹着点狠狠打,枪打不着,就用手榴弹炸,坚决消灭残敌!”。马恩补、张堂方听到命令后,立即用火力压制敌人,并在叶本森投下的手榴弹爆炸声的掩护下,爬到大石包左侧,对迂回到我左侧的敌人投弹、射击,这个狡滑、凶恶的特工被迫缩回大石包下更深的石缝中。

在爆炸烟雾稍微散开之际,叶本森再次站高仔细观察整个战场,看见三个敌人已经躺倒或爬在石旮旯中不动,估计已被击毙,右前方树滕掩盖的石旮旯中,看不见敌人,但可看到枪无目标的向叶本森、王运刚占据的大石包方向盲射,脚下石缝中的一个敌人也向左前方打着冷枪,只要左侧树林有异样就胡乱射击。地形限制,虽能看清和判断敌人具体位置,但看不见敌人,无法有效毙敌;叶本森看清战场情况后,再次派王运刚通知五、六班上来投入战斗。

王运刚下大石包刚走四五米,就碰上了六班,原来六班长陈佑国、副班长古朝龙听到枪声和爆炸声后,就主动带领全班向枪声方向运动,向指导员靠近。

指导员叶本森根据观察到的战场情况,再次进行了战场喊话,但回答的是敌人的枪声,显然敌人是不可能投降的,只有坚决将其击毙,及时命令六班长陈佑国带一个小组从最先发现敌人、战斗打响的石缝中出击,歼灭大石包右前方石旮旯中的敌人。六班副班长古朝龙,在四班长马恩补的掩护下,顺大石包左侧接近大石包下石缝中的敌人;陈佑国穿过石缝,只看见被击毙倒在石旮旯中的三名敌人,没有发现右前方活着的敌人,叶本森站在大石包上大声命令“敌人就在你前面,我的弹着点处就是敌人隐藏的地方,枪打不着,要用手榴弹炸”,六班长陈佑国向弹着点的石旮旯连投两枚手榴弹,并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射击将敌消灭。

战斗已持续五十多分钟,击毙了四名敌人,还剩大石包下石缝中的敌人,这个敌人是这次战斗中最狡猾、最凶狠、最顽固的一个,我们的战士陈代坤、周友芝就是他打死打伤的;他利用大石包下类似地堡一样石缝做掩体,作最后的挣扎,只要外面有任何响动,他就打枪投弹,从左侧能看到枪管,但从左右两侧及上方用枪都无法消灭他,唯一的只能从正面,但正面十米开外是茂密的灌木林,正面四五米处又是他的射击范围,叶本森看清情况后决定用手榴弹炸,指挥马恩补从左侧摸到石缝边投出手榴弹,被敌人一脚踢开。叶本森从上丢手榴弹也没有凑效,他及时调整打法,从上面和左侧同时投弹,古朝龙在爆炸声的掩护下,跃到敌人正面灌木林中,在一棵大树旁对敌打了两个点射。枪声、爆炸声中敌人大叫了几声就没有动静了,也不再打枪,但枪管还在晃动,叶本森观察几分钟后判断敌人已被击毙,抓住树滕跳下大石包,从左侧靠近敌人,用右手握住敌人枪管往外拉,虽然拉不动,但感到敌人已经没有什么反抗力,就迅速闪到右侧,看见敌人已经被击毙,但敌人还保持着射击姿势,拉不动的原因是敌人死后被卡在石缝里,叶本森从正面先把枪拿出来,与马恩补一起再把敌人拖出来,至此,持续一小时二十分钟的遭遇战胜利结束。

指导员叶本森命令四班前出搜索警戒,六班打扫战场,清理敌人枪支弹药及物资,抬着烈士遗体和伤员撤离战场,途中与连长杨树朝带领的支援分队相遇,相互掩护着返回连队驻地。

这次巡逻,八连小分队在指导员叶本森的带领下,快速反应,果断处置,机智灵活,敢打敢拼,全歼越军特工队上尉连长等5人,缴获“五、四”式手枪1支,苏制冲锋枪4支,子弹144发,松发手榴弹8枚,胶壳手榴弹9枚,匕首3把,八倍望远镜1具,1:5万军用地图2份,弹匣、破环剪、军用指北针、照明用具等军用品,吗啡、杜宁酊等急救止痛药品,压缩饼干、惯头食品等军用物资部分;以我巡逻分队牺牲1人、伤1 人,消耗手枪弹4发、步机弹189发、手榴弹16枚的代价,将遭遇战打成歼灭战,创造了热带山岳丛林地喀斯特峰林石地形条件下遭遇战全歼越军特工队的优秀战例,打破了越军特工难于战胜的神话,用实际行动保卫了国家主权、捍卫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尊严,得到了总参、两级军区的肯定和表彰。为此,上级给八连二排记集体三等功一次,给指导员叶本森和卫生员邹友芝等三人记二等功一次。

战后从情报部门得知:这次相遇的越军是驻河江省824特工团派出的精悍、老练的特工队。(该特工队由5 人组成,上尉连长1 人,中尉排长1人,班长2人,士兵1人,由参加过解放西贡战争、作战经验丰富的姓阮的上尉连长带队),经充分策划准备,携带性能优良的苏式武器、破坏剪、军事地形图及应急针药、食品等野战生存用品,从越河江省官埧县龙竹坪滑石板观察所出发,潜入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乡老邓弄地区。他们没有想到他们这次来我国边境把侵略之手伸向我国,却把手脚连同尸骨都丢在我们的国土上,这就是侵略者的代价!



附:二排参加人员(21人)

四班8人:班长马恩补(云南寻旬人,1979年入伍),副班长王明忠(贵州黔西人,1979年入五),张堂方(云南麻栗坡人,1980年入伍)、战士陈代坤(云南麻栗坡人,1981年入伍)、杨保安(云南屏边人,1980年入伍)、张权桂(云南西畴人,1981年入伍)、曾和刚(贵州水城人,1980年入伍)、杨灿(云南保山人,1980年入伍)。

五班6人:副班长金顺祥(贵州黔西人,1979年入伍)、战士刘斌(四川平昌人,1981年入伍)、余正权(云南金平人,1980年入伍)、唐俊波(云南西畴人,1981年入伍)、赵生(云南保山人,1980年入伍)、苏永光(云南大理人,1980的入伍)。

六班7人:班长陈佑国(湖南衡阳人,1980年入伍)、副班长古朝龙(贵州黔西人,1979年入伍),战士张保良(云南保山人,1980年入伍)、董中亮(云南保山人,1980年入伍)、王永昌(云南弥渡人,1980年入伍)、罗登发(云南麻栗坡人,1980年入伍)、鲁明(四川西昌人,1980年入伍)。



2019年7月14日于成都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7-19 11:25:3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主任给我讲述的打遭遇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