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6-9 15:08:55

在扣林山那年,我十八岁

扣林山,中越边境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地区崇山峻岭中的连绵群山。

      扣林山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被越军非法侵占,1981年5月被我云南边防部队一举收复,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0年10月,我带着十八岁青春,从大巴山的四川平昌入伍来到云南边防,与扣林山结下不解之缘。我在那里战斗生活了300多个日夜。

入伍在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十五团,经过三个月集训之后,我被分配到三营十一连,不久就加强调整到了三营十二连,于1981年6月接守刚刚收复不久的扣林山阵地。

扣林山阵地在老山一侧,与老山山水相连,遥相对望,相互牵制。占领扣林山,可以俯视麻栗坡境内中越边境20余公里的纵深。1981年5月收复扣林山对于1984年4月收复老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营从1981年6月全面接守扣林山阵地到1982年4月调换休整,全营在扣林山阵地整整10个月时间。300多个日夜,我与扣林山相伴,戍守着扣林山的安全,戍守着祖国的安宁。

在扣林山,我们连队守卫的是1574.7高地。我们三排我们八班在1574.7高地主峰。在扣林山虽然只有10个月时间,但这不是简单的300多天的概念,在这分分秒秒都面临生死考验的前线阵地,时间是以秒计算的。经历300多天的时间不知有多少个分分秒秒。

接守阵地的第一天,我们天还没亮就起床,从原驻地落水洞准备行装乘车4个多小时,再背着弹药和背包,爬山行进四个多小时,上了扣林山阵地,已近黄昏时分。炮火轰炸过的阵地满目疮痍,焦土遍布,甚至还有战场的血腥。不说战场景象,就是辛苦劳累就让我一动也不想动。但还得修工事,筑掩体,挖猫耳洞。那一夜,我挖的猫耳洞只把我的头放进去脚还在外边蜷缩就过了大半个晚上,身上脸上满是泥土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上阵地后,我们连队100多名干部战士布防在大小数十个阵地和哨位上,各班各哨所用煤油炉开伙,有数十个生活点;也有数十部电话用于作战联系。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防御作战任务,不能互相走动,在一年的时间里,我都没有随便到过其它班排的阵地,和连队的很多战友都未曾见过面,直到我离开连队都素不相识。包括我一个连队同县的两个战友一个姓秦,一个姓冯,我都不认识。原来他们不与我在同一个班排同一个阵地,而我们1982年4月调换休整时,他们二人又作为战斗骨干留在阵地调整到四营十四连。我是2018年4月参加“戍边英雄连”参战官兵老山行活动时我才知道了他们。可惜,冯姓战友才认识半年,他就在2019年的春节因病离开人世,我代表连队参战官兵和同乡战友噙着泪水给他写了悼词与他痛别。

扣林山的岁月过去了37个年头,至今难忘,有的甚至历历在目。特别是刚接守阵地初期,除了站岗几乎天天都是冒着敌人的炮火从山下抬波纹钢,扛水管,背弹药,到雷区砍竹子,到阵地侧捡柴火和挖坑道,修工事。这么辛苦,这么劳累,吃水用水都还要到山下去背。本来班上站岗背水和煮饭都有值班轮次,但我都坚持早些起床下山背水,给班上包括我在内11个人烧一军用水壶开水。起初,我下山背水带着冲锋枪,但后来想到一背袋水装满已经25公斤了,为了减轻近4公斤的枪弹重量,就带着两枚手榴弹。很多次我天不亮冒着浓雾去背水怕与敌特工遭遇,把手榴弹的拉火环都拉在手上,作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白天挖工事臭汗和泥沙混在一身不能洗澡只能简单擦擦,晚上眼晴都睁不开还要站哨六个多小时,有时还可能遇敌人来阵地偷袭,真的是太困了咬咬牙关还得坚持。有时怕自己岗位上睁不起眼睛,真的揣过辣椒和大蒜在衣兜到时咬着刺激自己强打精神,还有就是把收音机放在距自己一定位置开着声音让其播放,一是让自己不至于闭眼,再则可能给来袭之敌以声东击西的效果,让他们不能判断哨兵的位置,自己警惕地监视着阵地前方。而生活由于作战原因不便保障,大部分时间吃的是压缩饼干,压缩了的用铝皮包装的被战友们称作“钢板菜”的干青菜。有大米饭吃有新鲜蔬菜吃大家都无比珍惜。

在扣林山整整10个月都坚守在阵地,我都没有到过县城,仅有过几次下阵地都只能到就近的边境乡镇猛硐和村寨坝子。阵地上的枯燥寂寞可想而知,主要的娱乐是听收音机看报纸和杂志,还有就是打扑克下象棋之类的。收音机只能收一两个台,往往还信号中断;报纸杂志不是天天都有新的,后勤保障的骡马几天才上来一次,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带上报纸,所以很多报纸和杂志是读了又读看了又看,特别是杂志经过了无数战友的手已经都烂了还不能丢掉;扑克也是打烂了还在打;象棋是棋盘都没法用了还在坚持用,有的战友干脆就用报纸画个棋盘或者找个合适的石板做棋盘。有抽烟的战友,我见过他们在买不到香烟时还捡过已丢弃在地的畑头重新点燃吸上两口。好在我的业余爱好不多,有一点空闲就在“啃”我入伍前从学校带的那些高中教材。下阵地到镇上去寨子主要是去买些信封,买些牙膏之类日用品,就赶紧原路返回,晚了担心有敌特工,担心踩着地雷,担心遇着敌人打炮。

刚刚收复的阵地,越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可以说天天有敌情,天天都可能面对生死。敌特工经常利用夜暗对我阵地进行偷袭,剪断阵前铁丝网,破坏阵前工事,都被战士们及时发现击退。同时,部队对开枪还击要求严格,必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结果有一次还是草木皆兵。一个班上的一个新兵站岗,以为敌人前来偷袭,惊动全班出动。阵地枪声大作。第二天没有见到敌人。这几个战士不甘心,由一个姓柏的民族战士带着到阵地前去查找才发现是一条野猪找死,他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把这条被打死的野猪抬回阵地。

阵地上除了敌人偷袭,就是地雷遍布。在阵地建设中给我们的官兵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甚至造成伤害。

1981年6月28日,团工兵防化连为我连某阵地排除障碍,到了排障作业地,工兵小组在草深林密的地方开始排雷,我在地势稍高的地方站岗,我们班其他人随工兵小组排雷后砍草。不知过了多久,“轰”的一声,受伤的有四人,连长甘贵华带人把他们抬了出来,我被换岗和连队其他战友把他们往阵地下抬。可能还没有抬下阵地,就有两个人牺牲了,其中一个是我同县入伍的战友冯和阶,只是我当时还没有完全熟识。

同样是1981年,只是距我乡友冯和阶牺牲后二十多天的7月21日,我们连一个叫周兴福的副班长也被地雷炸伤后“光荣”了。他是四川叙永人。那天我们在阵地上挖防御工事。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可能有地雷小心又小心,但也很难保证不遇上地雷。可不幸的是,我们这位副班长就遇上了它被它炸伤了。他被炸时一瞬间的情景我没有看到,但我听说当时他的肠子都炸出来了,我们也是抬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还没有下山,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我们只有惋惜,失去一位善良的副班长,失去一位四川老乡。

在这样的战火考验中,战友之情更加深厚更加浓烈。2018年4
月,在连队参战官兵“老山行”过程中,战友杨廷荣还给我讲了他与我冒死查线的事。杨廷荣是1982年入伍的贵州兵,他见到我特地给我说,他与我的战地交往印象深刻,终身难忘。他新兵下连队不久,就被安排和我一起去查连队断了的电话线,当时他很紧张,生怕完不成任务,是我给他鼓励带他完成了任务。他不提这事不要紧,一提这事我大概想起来了。那是连队物资转运站高棚到1574.7主峰阵地的电话线断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知是敌军特工偷袭破坏了的,还是地雷或大炮炸断了的。也许连队通信班的人都出勤去了,才叫我们战斗班的人代替通信班的人员执行这样的任务。情况紧急,线路不通无法联络,我带着他沿着这一对线路从上到下的走向,逐段查看,阵地下面草深林密,山高坡陡,管他有无特工,有无地雷,会不会遇上敌人打炮,我没有想那么多,也想不了那么多,只想早点把生命线接通。在敌人呼啸的炮火声中,在面临山岳丛林地毒蛇的威胁中,在草深林密艰难的坡路中,我们经过几个小时奋战,终于在5公里多的山坡中查到了几处断线把它连接,及时地保障了生命线的畅通。这实际上是阵地执行任务的一个小插曲,但扬廷荣作为新兵记忆深刻,觉得在生死关头,我作为老兵在关爱着他,在带携着他,让他在部队感受着温暖,感受着友爱。

1982年4月,我们连队随我们营调整下了阵地。在这10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的阵地由最初各人住猫耳洞,到以班为单位住进了能防炮弹的钢筋结构的隐蔽工事,连部还在阵地半山坡建起了土墙房,修起了蓝球场;阵地上地雷、铁丝网等障碍设施完善;道路、交通壕布局科学;饮用水抽上了阵地;部分阵地伙食点进行了集中,阵地上战士们开始栽花养草培养情趣,热爱着这片热士,精心呵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我们在与扣林山依依不舍的情感中离开阵地,回到落水洞的菅房。不久组织上安排我参加了报考军校的培训。从1981年开始,部队从地方高中生中招考军校学员培养干部,并提出不再从战士直接提干,部队的优秀战士经过一年以上的锻炼经连队党支部以上推荐可以报考军校培养成干部。我在1981年底被连队评为优秀战士,1982年4月下阵地后,符合报考军校条件,连队呈报我参加军校报考培训。当年8月,我和我营另一名战士成为全营考上军校的两名优秀战士进入了昆明陆军学院学习。后来,我军校毕业又分回到边防第十五团,到了“边防钢七连”任职。

我离开十二连后,连队也连续多次出色执行边境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戍边英雄连”荣誉称号。扣林山也于1999年的边界勘定重新签订了条约确立了界桩。中越两国沿扣林山主峰和山脊平分划线,立下了238号界碑。说明我们当年的戍守为边境的安宁,为边界的寸土不丢,为国家的和平作出的积极贡献,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认可,得到了历史的承认。

尽管我在十二连时间不长,在扣林山时间不长,但十二连这段历史,扣林山这段历史,是我人生的起点,是给我品质锻造和意志磨练的重要阶段,给我的人生,给我的未来,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启示作用,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今生今世,我不会忘记12连,不会忘记扣林山!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6-10 20:21:35

向走出平昌为家乡争光的儿女致敬!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6-21 18:32:48

我是机枪副射手,主要背弹药。按要求机枪手牺牲或负伤时或其它状况时接替机枪手。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10-23 04:50:12

稚于最初 发表于 2019-6-9 16:29:04

致敬英雄

期盼、明天 发表于 2019-6-9 19:11:00

   为了祖国人民繁荣富强的今天!我们的亲人哥哥冯和阶,把年轻18岁的生命贡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光荣的牺牲在战场上!谁还能记住他们的亲人(父母)过得怎么样呢?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6-9 19:12:29

感谢期盼.明天现金打赏。

期盼、明天 发表于 2019-6-9 19:25:50

      
      
铭记历史,不忘英雄!血染风采,英雄本色!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不怕牺牲!

期盼、明天 发表于 2019-6-9 19:26:16

      
      
铭记历史,不忘英雄!血染风采,英雄本色!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阿道夫 发表于 2019-6-9 23:43:42

烈士不朽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6-21 15:01:30

          生死战友40年惦记,
   
            我们别无选择!


2019年6月16日,晴热干旱很久的云南德宏州芒市,这天却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

这柔情绵绵的雨滴让杨成礼的心情更加急切沉重。今年巳经63岁的杨成礼早早地起床,他要和原在一个团队担任过通信股长的战友徐开卫代表88名战友还有6名爱心人士去保山市的腾冲市、再回到德宏州的梁河县看望已经牺牲了四十年的烈士李子云和多永山的家人。

    1979年4月,中越边境形势紧张。上级决定驻云南德宏边防团调防云南麻栗坡县。

    4月30日,全团进驻麻栗坡边防并于当日布防边境一线。李子云所在二营五连布防在盘龙江边的船头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老山地区,驻守在后来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阵地。

    李子云烈士1951年出生,1969年入伍。生前是五连连长,在5月2日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成为这个边防团进驻麻栗坡县牺牲的第一人。

    这个团队的侦察股长赵维华在他1979年5月的日记中是这样记载李子云烈士的----

    “李子云烈士生前是标准的军人形象,长得非常英俊帅气。我们刚入伍时他是军务股参谋,喊出的口令那叫一个"给力"和"有范"。1979年5月2日下午14时许,李连长带着三排长等人进入本连防区一一船头偏马山下的橡胶林3号前沿阵地布防时,不慎踩响地雷。"轰”的一声巨响,子云连长被地雷爆炸的猛烈冲击波迸岀去好几米,随后又重重地摔在雷区内,紧接着又"轰"地响了第二颗地雷。于是,李子云烈士把自己美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27岁!”

    “李连长牺牲的那天下午,我正好从三转弯阵地去船头购置修筑工事的铁铲铁镐。得知噩耗,我飞快赶到5连连部与李连长作最后诀别。只见他惨白的脸上始终睁大着双眼,战友们不停地抚摸他都一直没有闭上……也许他根本不想走,也许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他还没有带领全连打一个漂亮的胜仗,还没来得及跟家人报一声平安;也许,他还在等待上级给他下达新的任务……

    多永山烈士是云南省梁河县芒市东镇等邑村人,傣族,1957年出生,1978年4月入伍,团侦察队战士,1980年3月21日在麻栗坡县杨万方向执行侦察任务时牺牲。

    这天,杨成礼和徐开卫从德宏州芒市出发,上杭(州)瑞(丽)高速,从龙陵县镇安转保(山)腾(冲)高速。到腾冲市后,往北走195县道,经过马站乡、固东镇,往东北方向翻过海拔2300多米的鸦乌山,就到了李子云烈士家乡——座落在洪塘坝的明光镇中塘行政村洪塘村民小组。

    李子云烈士的父母分别于1988年和2010年去世,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上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其中弟弟李子昌当过三年兵,退伍后于2011年因矿难去世。李子云当年生活的老屋,现在还由他最小的弟弟李子昌媳妇家住在那里。他媳妇为哺养两个小孩,沒有离开李家。她家的房子其中还有两间晴不挡光,冷不避风。

    杨成礼他们把战友们和爱心人士捐献的善款15362元送到李子云烈士的大哥手上时,全家人几乎是感激涕零,只是没有磕头下跪。在这样困难的家庭,杨成礼二人都不忍心在他们家中吃上午饭就忙着赶路去了多永山家。

   他们从李子云家中出来过了腾冲市城区后,又经过腾冲市和顺镇、中和乡、荷花乡、梁河县囊宋乡、九保镇、遮岛镇、芒东镇,下午四点左右到了多永山烈士的家乡等邑村。

    多永山在家中位列老大,他的87岁的老母亲身体还很硬朗,只是因为全家是傣族,说话要找年轻人翻译。当多永山烈士家人接过18526.66元捐款时,这位老妈妈知道来人是多永山生前的战友并为他们全家捐来善款,经历无数沧桑的脸上洒满了泪水。

   下午他们离开多永山家从芒东回芒市已经是晚上的9点多了,全天行程400多公里,为两位烈士家人送去了战友和爱心人士的心意,杨成礼和徐文卫尽管很累很困,但他们觉得很舒坦很放松。

    杨成礼早年随部队从德宏进驻麻栗坡边防团,后来又从麻栗坡边防团政治处主任岗位上提任到了德宏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对麻栗坡边防团非常有感情,对麻栗坡边防团的战友非常有感情,对德宏军分区的部队非常有感情,对德宏州的百姓非常有感情。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尽心尽力地做着拥军爱民之事,但他并没有满足。2016年退休之后,几次自费到烈士家中慰问,去困难民众家中走访。

    今年”五.一”,他放弃节日休息,又去李子云、多永山家中了解情况。经过认真了解,他想不到两个烈士家中那么困难。

    5月3日,他把两个烈士家中的情况发给了战友----

    “今天,我去了梁河芒东镇等邑村多永山烈士家。多永山原是团侦察队战士,1980年3月在八布执行侦察任务时牺牲。二十年前我就去看过他母亲,至今仍健在,今年87岁。老人和多永山唯一的弟弟多永茂生活在一起,因多永茂(52岁)和儿子(26岁)都患了尿毒症,仅儿子每星期两次透析,每年就要个人负担医药费3万元左右;多永茂为了减少家里负担,靠吃中草药维持,即便这样,也已欠债数万元。也正因为多永茂长期(30多年)患尿毒症,已基本丧失劳动力,父亲又去世早,家庭特别困难,是扶贫建档立卡户。至今,他们家还没有人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多永山扫过墓。”

    “李子云烈士,兄弟姐妹八个,现在尚有弟兄三个,姐妹三个。全家人都没有更多的致富门路。况且大哥已经年老,小弟媳独自带着孩子现在仍旧住在过去的老瓦房里,生活在当地也是较为困难。”

    当他了解到李子云、多永山的家中困难之后,萌生了对他们实施帮助的想法,但他总觉得自己力量有限,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大。

    今年2月,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40周年;今年5月,也是李子云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日,多永山烈士牺牲也将近40年。人生还有几个40年呀!杨成礼希望战友们集思广益,帮助李子云、多永山两位烈士家庭走出困境。
   
    经过权衡,杨成礼提出了捐款的想法并把这一想法说给曾经在麻栗坡战斗生活过的领导和战友们,大家对他的这一想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肯定。

    曾经在麻栗坡边防团政治处任过主任、后来还任过县武装部政委的叶本森首先表示支持;在麻栗坡边防团任过教导员后来在县武装部政委岗位退休、现任老山干部学院客座教授的王锦志,当年在多永山牺牲时,他还是组织股的干事,含泪为多永山清洗遗体,穿上军装。而今有机会为烈士家人做点善事,他觉得自己已经行动迟缓了;在麻栗坡边防团司令部任过侦察股长的赵维华战友,在李子云烈士牺牲当天也是亲自目睹了烈士的壮烈的,还有多永山烈士直接与他在侦察队战斗生活过,为烈士家中尽一点心也是他内心所向。赵维华一次性就为李子云多永山捐款2000元,他作为侦察股长还在侦察队的捐款项目上另外给多永山捐了款。

    杨成礼、叶本森、王锦志、赵维华他们积极倡议,很快引起战友共鸣。

    大家觉得在麻栗坡边防团的历史上,十年作战,牺牲了93人,他们是边防团的先驱,是边防团的英雄。我们的活着,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我们要宣传他们,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的家庭。现在已经知道这两位烈士,无论与他们生前是否相识,但两位烈士为边防团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有目共睹,应该帮助他们的家人。

    麻栗坡边防团两任团长、原保山军分区参谋长杨东琪,德宏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省军区联勤部副部长陈耀洪,仍像过去当领导那样,伸出援手率先垂范;任过麻栗坡边防团营长,后来任临沧军分区参谋长的杨文团,以及在团队战斗过的先后任丽江军分区、德宏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杨自凯捐款1000元。在团队战斗过的先后任德宏军分区、大理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韦继杰,在团队任过副政委的张发祥、任过团参谋长的郭润,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们觉得他们有今天,忘不了麻栗坡边防团这个长期戍边集体的栽培,更忘不了牺牲的烈士。郭润捐款1000元,韦继杰捐款600元,他们还觉得这些都表达不了他们对烈士的敬意!

    还有任过团参谋长的范俊杰、常汉民,尽管他们退休后常住上海,当他们知道这一情况后仍然忘不了长眠在云南的烈士。都转款500元表达心意。

    其他的战友知道在为两位烈士捐款后,无论多少也要表达爱心一片。500元600元800元的比比皆是,最少的也是捐款200元。

    老战友宋和平是下岗职工,现在每月退休金仅有两千多元,生活并不宽裕,不少战友劝他只要心存感恩就行了,他执意也要捐上200元,表达对烈士的敬仰。

   江苏常州华瑞特种加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翟瑞兴,很有家国情怀,帮助过好几个烈士家庭。几次到老山,当他从王锦志战友那里听说在为烈士捐款的情况后,慷慨解囊捐了3000元给多永山烈士家。他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英模从自身做起就要体现在行动中”。

    上海一环保公司驻昆明代表张允飞先生,昆明市税务局盘龙分局的王承麟女士, 支前模范吴祥英女士,文山的蒋桂花女士、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品春先生得知捐款倡议后,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捐出了善款。

    一份份捐款,一股股爱流,从麻栗坡边防团参战老兵到边防团之外的退役军人,再到地方的爱心人士,十多天时间,汇集了33888.66元。这对于大部分依靠养老金和打工维持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笔了不起的数字,但这又不仅仅是三万多元捐款的事。

    当这些善款送到两位烈士家中时,他们感激不尽。他们说,几十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李子云、多永山生前的战友还这么惦记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捐款,帮助他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这些大恩大德,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表示,一定更加努力的奋斗,把日子过得更好,告慰烈士在天之灵,感谢烈士生前战友们的深情厚谊,感谢社会各界的拥军情怀!

       2019年6月19日于成都

杨主任留言

张勇战友辛苦了!
血洒疆场四十年,战友情深系亲人。过去,无论是官是兵,无论官大官小,也无论是兵是民,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了同一个身份——养老金领取者。无论捐多捐少,也无论先捐后捐,都同样献出一颗炽热的爱心,同样做了一个同等份量的善举。在这里,我衷心感谢战友们和各位爱心人士。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爱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我相信这句话,就把它献给战友们,献给各位爱心人士。

军旅十八年 发表于 2019-6-21 15:03:4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在扣林山那年,我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