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这位党委书记作为全国唯一一名乡镇干部发言....
12月8日,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来自巴中市平昌县青凤镇的党委书记李超做了发言。据了解,当天共有9人发言,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扶贫战线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李超是唯一一名乡镇干部。畅谈变化 座谈会现场,李超念了一只歌谣
生于1977年的李超,与改革开放同龄同行;而2015年4月担任青凤镇党委书记以来,更让他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李超眼里,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典型地区,巴中市扶贫开发的号角一直吹得响亮。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巴中带来了第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机遇。
李超回忆,那时巴中每年都要成建制组织近百万民工,修路、治水、兴产业、建新村,很多妇女背着娃儿上工地,很多老人拄着拐杖搞建设,勤劳质朴的巴中人民用双手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扶贫精神。
“当时巴中被誉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他说,1999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巴中举办四期全国扶贫培训班,宣传“巴中精神”,学习“巴中经验”。
“青凤寨,錾子岩,婆娘女子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子,进屋一堆块子柴,青凤寨,红军寨,扶贫攻坚春风来,修路找水建新宅,大人娃儿乐开怀。”说起青凤镇的变化,座谈会现场,李超背起了这支歌谣。
过去4年间,青凤全镇贫困人口从1823人减至183人,贫困发生率从15.3%下降至1.6%,自己也获得了首届“巴中市脱贫攻坚之星”。
介绍经验 “1+6”模式将脱贫攻坚推向纵深
青凤镇乃至整个巴中市战贫斗穷的“法宝”是什么?
▲ 李超说,结合巴中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1+6”模式。 “1+6”模式:
◎ “1”指的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组织发动、示范引领、协调联络、问题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 “6”指“六大行动”指的是对标补短、干部驻村、扶志扶智、资源聚合、督查考评和作风治理。
▲ 模式之外,还有创新。
在具体工作中,青凤镇创新推行“122”农村小微权力管理办法,严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122”农村微小权力管理办法:
◎ “1”,是指一张清单,将村“两委”的权力“清单式”梳理规范成69个具体事项。
◎ 两个“2”,是指两本账,即村“两委”建立小微权力运行台账,村廉政专干建立监督台账;
◎ 两项评议,即每一项重大权力运行结束开展一次专项评议,每年末开展年度评议。
目前青凤镇仅有183名群众未脱贫,下一步该镇的重点是巩固好脱贫成效。“内生动力不足的、不会经营持家的、老病残弱,是重点关注的3类人。”李超介绍,巩固脱贫成效的同时,还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续工作。
“扶真贫、真扶贫,必须动真格。”李超认为,乡镇党委书记是兵头将尾,必须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只有党委书记走在前面,后面的人才会跟上来,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川报观察)
平昌扶贫攻坚不错,李超不错。 欢迎你下次来石垭乡就任 有的村干部是搞肥了的
页:
[1]